找回密码
 注册
搜索
查看: 1055|回复: 0

BBC神级纪录片,耗时56年,揭露人生真相

[复制链接]

455

主题

49

回帖

2204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2204
发表于 2019-7-12 15:17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原创 24楼影院 2019-07-05 15:32:12
为了不在人海中失联,请把我们设为“星标 ★”哦~
点击上方蓝字“24楼影院” →进入新页面,点击右上角“...” → 点击第一栏“设为星标 ”。
2014年,一部叫《少年时代》的电影提名了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。
这部影片花了12年时间拍摄完成,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。片子完成时,当初那个满脸稚气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,变了模样,让人感慨万千。
这部青春片很走心,也很精彩。但若和另一部跨度更长的作品相比,就小巫见大巫了。
它就是公认的“神级纪录片”——
《人生七年》
这部纪录片于1964年开始拍摄。
最初,它是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一档叫《世界在行动》(World in Action)的电视节目。
时任助理记者的迈克尔·艾普登和同事,从英国南部和北部挑选了14位来自不同阶层背景的孩子,每隔7年跟踪采访一次,来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。
没想到,这一拍就是56年。当初只有7岁的孩子们,到今年第9季播出,也已经63岁了。
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节目跨度,使这部纪录片区别于普通的纪实节目,变成了一本关于“人生”和“命运”的厚重书籍。
每位看过的观众,都能读出自己的影子。
《每日电讯报》也曾评价说,“在它面前,所有的真人秀都显得如此小儿科。”
01
节目的初衷其实是为了反映英国阶级分化的问题。
因此,在选取这14个孩子中,既有来自上层阶级,中产阶级,也有来自工人阶级,农村,甚至孤儿院的。
节目刚开始,7岁的小朋友们就展现出了他们之间显著的差异。
比如被网友称为“高富帅三人组”的约翰、查尔斯和安德鲁,出身优渥,7岁就读上了《金融时报》《泰晤士报》《观察者》这些大人们才看的报纸。
同时,他们对自己未来的求学之路和职业规划都非常清晰,从私立学校,一路升到牛津、剑桥,然后学习法律,仿佛是一条“上层专属通道”。
而和他们同龄的孩子,有的甚至连“大学”是什么都不知道。
中国有句古话说:“3岁看大,7岁看老”。
英国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:“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,我可以告诉你,他长大后的样子。”(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,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.)
这两句似乎都在说——命运的道路早已暗中铺好,出身和所在的阶层已经无形中决定了孩子们的未来。
而这部纪录片后续也侧面佐证了这样的说法。
约翰和安德鲁果真按照他们所言的升学道路,一路从小学,中学读到大学,考上了牛津和剑桥,当上了律师,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。
查尔斯虽然考到了稍次一点的杜伦大学,但最后也进入了BBC,做起了制片人。
而那些来自工人阶层甚至是孤儿院的孩子,大多数没有读到大学,最后基本上都做着最底层的工作。
比如保罗做了泥瓦工,赛蒙在冷冻食品厂做流水线工人,托尼则在城市开出租车。
出身和家庭背景决定了孩子们的教育模式和眼界格局,也基本框定了下一代的人生。
有钱人的孩子还是有钱人,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,想要打破这种阶层的封闭性,非常困难。
然而,随着影片的继续跟拍,孩子们的人生际遇也相继发生着惊人的变化。
如果说《人生七年》刚开始探讨的还是“阶层”,那么,之后的故事,可能更多的关乎“命运”。
02
片中变化最大的两个人物,要属尼古拉斯(尼克)和尼尔。
尼克出生在英国约克郡的乡村,父母都是农民,从小便是村里唯一上学的孩子,他就读的学校也只有一间教室。
14岁的尼克变得相当害羞,面对镜头一直低着头,显得有些不自信。而按照一般的逻辑,这样的孩子会被认为没有太大的出息。
然而,之后的尼克却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。
21岁,尼克考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;
28岁,他同牛津的校友结婚,前往美国攻读博士;
42岁,尼克成为了美国一所高校的大学教授。
在几个孩子中,他算是真正地通过读书改变命运,实现了人生的逆袭。
与尼克的开挂之路截然不同的是,尼尔仿佛被诅咒一般,从成年后开始“堕落”,一步步滑向了深渊。
尼尔出生于利物浦的一个中产家庭,父母都是老师。
7岁的尼尔,曾是这些孩子中最可爱、最活泼的小男孩,他在采访中提到自己长大后想做一个大巴司机,带着大家去海边玩耍,满脸天真烂漫。
14岁的尼尔,早已经把大巴司机的梦想抛之脑后,满心思应付学业,生怕自己落后,而这时,我们已经明显感到他话语间的忧郁神情。
21岁的尼尔考取了阿伯丁大学,但他内心的目标其实是牛津。于是,没读一年,尼尔便辍学来到伦敦,在工地打起了零工。
28岁的尼尔,依然没有找到一份正式工作,反而成了吃政府救济的无业游民,在英国到处流浪,居无定所。
35岁的尼尔,来到英国的一个小岛,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。
他对生活的态度悲观又绝望。少年时期父母带来的压力让他一直不能认同自己,陷入一种自我的对抗与挣扎。
他曾提到自己不想要孩子,原因是怕他会遗传自己的性格缺陷。在所有人都进入幸福的家庭生活时,尼尔仍孤身一人,看起来精神恍惚。
他甚至预言自己下一次被拍摄时会变成伦敦的流浪汉。
好在后来,尼尔的故事又出现了神转折。42岁的尼尔回到伦敦,成为了社区的自由党议员,开始为选民奔走。
虽然仍旧领着低保,但他已开始融入社会。
之后几年,尼尔又有了一段短暂的婚姻,开始学习大学课程,业余时间做牧师,写小说,并且在乡村买了一间木屋,过上了稳定的生活。
尼克和尼尔的际遇充满了戏剧性,但无一不是真实人生的记录。
尼克的经历证明着阶层的固化并非不可打破,而尼尔的遭遇也表明着阶层的滑落就在一瞬之间。
出身和阶层,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成功,但毫无疑问,教育,是改变命运的关键。
知识给人选择,也给人对抗命运的勇气。
尼克因教育改变命运,尼尔则因教育的缺失而险些坠落谷底。
这本身已是最好的证明。
03
这部纪录片,除了孩子们身上的巨大反差所带来的震撼,同时也向我们暗示着人生的“不可预测性”。
七年一集,你不知道这漫长的时间里,这些人物又将会有什么新变化。他们是否结婚,是否有孩子,换工作,搬家,或者生病老去?
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对于人生的看态度和想法也都在慢慢改变,走向成熟。大部分人都被年少时的话狠狠打脸,比如富家女苏西,在21岁采访时,曾提到自己不相信婚姻,也不想要孩子。
但到了35岁,苏西已经拥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,两个孩子,做起了家庭主妇。
还有小时候淘气捣蛋的托尼,他在21岁的时候曾说,自己不想改变,因为那将证明以前的那个托尼是假的。
但是到了35岁,托尼却是最主动去寻求变化的一个人。
小时候的托尼,梦想着成为一名骑师。14岁时,托尼辍学去马场做学徒,成为一位职业赛马骑师。
他参加过全国顶尖的赛马比赛,可惜排名不佳,最终放弃了这一行。
之后,他又去做了出租车司机,有了自己的小家庭。但托尼并没有就这样平平庸庸的过完自己的一生。
这其间,他私下上演员培训课,去电影里跑龙套;和亲戚开酒吧,去西班牙置地,开商场,计划移民.......几乎每个阶段,我们都能看到托尼新的进展。
很多观众在看这部片子时,都会对这个底层小人物颇有好感。
托尼没有好的出身,而且身材矮小,其貌不扬,但他却有自己独特的闪光之处,那就是乐观、豁达的个性。
他努力践行每一个儿时的梦想,为每一个微小的成就兴奋、知足;同时,面对失败和挫折,也不会像尼尔一样,陷入悲观绝望,而是去思考每件事对他人生的正面意义。
在采访中,导演曾犀利地质疑他做的很多事最终都没有成功,比如放弃赛马,酒吧破产,没有成功移民西班牙......但他却觉得,自己至少尝试自己所有想做的事,比大多数“只说不做”的人强。
21岁时还在社会游荡的托尼,还曾被导演预言之后几年会加入黑社会,甚至进监狱,但他却再一次用事实击破了导演对他的偏见,证明了自己就算身在尘埃,也在努力地把握人生。
可以说,托尼人生的剧本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,在有限的人生选择面前,他总能让我们眼前一亮。
04
《人生七年》如今拍摄到第9季,几乎囊括了这14个孩子的一生。
那些曾经的“小朋友”,如今都已步入了晚年,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了人世。
就连导演迈克尔,也从22岁的助理记者变成了87岁的著名导演。
这部影片,就像《楚门的世界》一般,带我们阅览了浓缩版的“百态人生”。
每个人都在自己或平凡或不凡的人生道路上慢慢成长,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平衡。
而走到如今的这一个阶段,世俗意义的成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,身体上和疾病的抗争,精神上与自我的和解,成了晚年生活的主旋律。
他们有的回归到了家庭生活,有的开始散播着自己的爱,影响更多的人。
比如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赛蒙,晚年做了寄养父母,陆陆续续帮助了130多个孩子,给他们提供了自己孩童时期不曾体会过的爱与关怀。
被称为“小天使”的布鲁斯,毕业于牛津大学,却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事业,帮助公立学校的孩子们接受和私立学校同等水平的教育,甚至前往贫穷的孟加拉支教。
单身多年的布鲁斯也在最后由大爱回归到小爱,找到了自己的伴侣,有了家庭,安享晚年的幸福。
逆袭成功的尼克,40多岁离了婚,晚年患了咽喉癌,自己的研究也被迫中止。
但在采访中,他却一直在强调,自己其实更为那些同样饱受疾病困扰的人担忧。
无论命运待他如何,他都始终保有7岁时的善良心性。
导演迈克尔·艾普特回忆道:
“我一开始习惯于扮演上帝的角色,不带感情地预言他们的发展。但几十年后,我发现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。”
人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。
也许《人生七年》用56年的记录证实了阶层和原生家庭会在一个人的人生中起主导性作用,但它却永远无法作为一个简单的标准,决定一个人最终的命运轨迹。
就连上层贵公子约翰也说,并不是出身好,就代表自己不需要努力。
他在后来的节目中才透露,其实自己的父亲在上大学之前就已去世,母亲也因此陷入了财政危机,他凭借牛津的奖学金才读完了大学。
如果你看完这部片子,仍然觉得自己出身好,就可以因此高枕无忧,最后躺赢;出身不好,就自暴自弃,不思进取,那就是对它最大的误读。
影片中的14个孩子,无论身处哪个阶层,都一直在不断地努力,去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尽人事,而后才可以说听天命。
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部影片中照见自己,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风景。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党灏宇
党灏浛

QQ|手机版|daweida.com

GMT+8, 2024-5-5 21:17 , Processed in 0.47141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

Warning: PHP Startup: Unable to load dynamic library 'fileinfo.so' (tried: /usr/local/zend/php7.4/include/php/ext/fileinfo.so (/usr/local/zend/php7.4/include/php/ext/fileinfo.so: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), /usr/local/zend/php7.4/include/php/ext/fileinfo.so.so (/usr/local/zend/php7.4/include/php/ext/fileinfo.so.so: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)) in Unknown on line 0